首页 > 宋耻 > 瓜分世界(20)

我的书架

瓜分世界(20)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大燕帝国不断呼吁和平,并拉拢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呼吁欧洲人保持理智。

  南洲宋国和东洲汉国也是这种态度,三大东方帝国已经达成共识,不支持欧洲战争,不让欧洲战争将自己卷进去,这些欧洲人太疯了。

  三大帝国也有自己的立场,那就是反德意志帝国。因为这个帝国没收的外国资产中,主要就是东洲汉国商人的投资。而且欠的钱他们还没还完,还表示不会再还了,这样的流氓国家,三大帝国怎么可能支持。

  在法国内战中,也比较偏向法国皇帝一方。因为工人实在是太不理智了,带着美好愿望造成的破坏,比堕落的拜金主义还严重,在法国这样的土地上,竟然还发生了饿死人的饥荒情况。

  法国工人控制了北方工业地区之后,没收了一切资产,但经营的很不好。农场生产大规模下降,工厂除了少数兵工厂在为军队生产之外,其他工厂也大都停工。年轻工人大量加入军队,跟邪恶的皇帝军队血腥厮杀。德意志帝国入侵之后,他们也跟德意志人厮杀,跟西班牙干涉军厮杀。

  法国工人的热情全部投入了杀戮之中,他们的领袖乐观的认为,只要打败敌人,他们就能建立起一个完全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

  但这个理想主义的国家,在坚持了四年之后,还是被邪恶势力联合绞杀了。

  当工人们还只能拿着落后武器,少量新式金属子弹步枪,以及大量老实线膛步枪的情况下,他的敌人已经用上了机枪,还用飞机轰炸他们的阵地,这是一场完全不公平的战争。

  法兰西帝国皇帝重回巴黎,但国土大量被西班牙和德意志占领,开始通过谈判收回土地的过程。西班牙人很快将占领下的波尔多等地移交给法国。跟德意志帝国的谈判,则一波三折,双方在莱茵兰地区有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许多地方很难说清是法语区还是德语区。最终法国人收回了佛兰德法语区,但卢森堡、洛林公国和阿尔萨斯交给德意志帝国,士瓦本公国也全部归还德意志帝国。

  法兰西主要领土依然保持完整,但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整个欧洲都不在认为法国还是一个强国,但法兰西海外领地还在。法国人自己还将自己视作一个世界帝国。只是这个世界帝国如今太过老迈,本土人口经过这一番折腾,下降到了五千万,整整一千万生命被消耗,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法兰西政府试图重启法国工业,到处都需要人力,于是大量北非领土上的劳动力被引入法国,法国开始了非洲化进程。来自北非的殖民地人口,带来了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但也解了法国的燃眉之急。

  在法兰西帝国高关税保护下,大量法国工厂重新恢复生产,他们有一个庞大的本土和殖民地组成的市场,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上到飞机,下到棉布的所有工业产品。法兰西帝国皇帝在北非期间,大量法国本土经营来到北非,也对北非的开发极为有利。大量被工人赶出工厂的工厂主,带来了资本和经验,他们在北非建立了一系列工厂,主要是轻工业,发展起了一定规模的棉纺织工业,在这里开辟了数百万亩棉花种植园。还发现并开发了北非的石油资源。

  此时世界经济危机依然没有结束,这是一场绵延了五年的大危机,各国再次互相关闭过境,不许别国商品入境。连东亚三帝国,都开始再次互相封锁。东洲汉国这个喜欢大量出口和大量进口的国家,也搞起了关税壁垒。全世界主权国家都成了一座座经济孤岛,只有少数经济学家还在呼吁自由贸易。

  复杂的局势发展,让一些矛盾消失了,比如过去频繁出现的贸易争端,现在没有贸易也就没有争端了;一些矛盾激化了,大家都在抢占经济势力范围,已经进入白热化,间接的刺激各国不断寻找盟友,排斥其他对手;一些矛盾则长期存在,也找不到解决办法,比如英国和大燕帝国争夺南非的行为。

  这场南非黄金争夺战,已经持续了二十年之久。但双方谁都无法占据优势,英国人对黄金的渴望程度,远高于大燕帝国,因此对南非的重视程度更高。大燕帝国拥有世界几大产金区的大多数控制权,因此对于南非黄金更多是以价值来看待,而英国人控制的金矿极少,往往是从战略角度来看待,认为南非金矿事关英镑金本位地位和金融安全。这就如同猎狗和兔子一样,双方对追逐的看法完全不同,一个只是为了食物,可有可无,一个去是为了生命,必不可少。

  大燕帝国重视不够,就不愿意为了金矿而采取极端手段,大英帝国国力不足,就不敢于为了金矿而跟大燕帝国开战。因此双方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竞争,只是天平始终朝向实力雄厚的大燕帝国一边倾斜。

  英国来到南非之前,大燕帝国在这一带已经经营了百年。跟当地的科伊桑人关系密切,曾长期帮助这些部族抵抗北方班图人的入侵。最后大燕豪商直接控制了津巴布韦的金矿后,班图人大迁移在东非被遏制了。科伊桑人可以安心在南非生活。因此许多部族跟大燕帝国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跟南角宋商保持着百年友好,这种长期接触的状态,让许多部落都在一定程度上汉化。虽然长着黑色的皮肤,但许多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一些宋国慈善人士还在这里兴办了学校。

  英国人到来后,哪怕修建了铁路,依然无法抵消这种优势。由于大燕帝国的制衡,英国政府无法直接军事控制南非,也没有移民能力和意愿,双方主要围绕金矿区渗透。同时暗中支持黑人部落骚扰攻击对方的交通线。

  大燕帝国优势越来越大,尤其是八年欧战期间,南角城成为南非黄金唯一的集散地,英国人从西非奥兰治河口修建的铁路,甚至长期无法稳定开通,动辄就被土著居民破坏。

  战后英国人卷土重来,却很难扭转劣势。在金矿区,一个附近的非洲部落控制了这里,声称对这里的主权。大燕黄金商人给了该部落大量好处,得以在这里安心采矿,英国人控制的矿区,却长期遭受黑人部落的破坏。战后英国政府陷入财政枯竭状态,更加渴望黄金,直接派兵击败了这个部落。但引起了大燕帝国的不满,双方进行交涉后,最终达成协议,谁都不控制金矿区,金矿属于当地人的金矿。

  两强相争之下,黑人部族奇迹般的保住了自己的权力。英国人也不得不给黑人分红。争夺黄金还在继续,但更多是商业性的,双方矿业公司都在寻找更好的矿脉,投入更多的采矿设备。

  南非超级金矿的产能很快就超过了世界其他采金区,英国人得到源源不断黄金的流入,英镑信用勉强得到维护。

  经济危机持续到第六年,开始有一些国家走出危机状态。南洲宋国率先开始恢复增长,大量中小企业破产之后,在主要消费品行业,形成了大量垄断公司。南洲的榨糖、纺织、冶金、造船和航运也都出现了垄断企业,但大量家族企业还是熬了过来,再次恢复活力。

  宋燕之间的贸易关系,经过几年冷战之后,也打破了僵局。主要是宋国人习惯让步,文人士大夫把忍让看做智慧。他们接受了大燕帝国的一些不平等贸易条款,比如免除了绝大多数大燕帝国商品关税。大燕帝国则依赖宋国的航运,没有宋国运输公司参与,大燕帝国海外运输连本国内部贸易都难以维持。另外大燕帝国还在向宋国主要商品征税,包括优势的冶金业和造船业,借此保护了本国工业。

  东洲汉国则不接受这些霸王条款,大燕帝国向东洲钢铁征收超额关税,他们就向大燕帝国机电产品征收同等关税,两国贸易战让双方再次回到以前的状态,只有少量奢侈品和高价值产品能付得起关税,其他商品不是被第三国抢占市场,就是被替代品取代。

  宋国之后,大燕帝国也再次恢复增长。因为大燕帝国拥有最广阔的经济腹地,除了本国庞大的市场之外,还控制着海外的印度、三佛齐、蒲甘王朝、高棉帝国等经济体,向这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渐渐度过了经济危机。

  大燕帝国危机结束之后,许多国家也就跟着恢复了生机。虽然他们还是无法进入大燕帝国广袤的市场,但是无形的资本却不会受关税影响。许多国家可以再次从大燕帝国市场上借道廉价资金了,对于一些后发国家来说,发展成本大幅度降低了。

  对大燕帝国来说,这其实是资本输出和金融服务业,来自海外的资本盈余和服务收益,已经远超商品出口。金融集团长期游说下,政府也觉得本国经济应该能承担一定数量的海外商品冲击,恢复贸易对谁都有好处。

  大燕帝国开始着手组建一个新的关税同盟,首先跟宋国和汉国协商,这是大燕帝国最无法忽视的海外经济势力。

  大宋做出最大让步,全面免除其他两国进口关税。大燕帝国和东洲汉国则有所保留,都有权力对本国工业进行保护,但规定税率都不能超过百分之十。百分之十的税率,一定意义上已经达到了自由贸易的标准。因此三国贸易再次启动,各国工业普遍增长,只是对经济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此时三国已经普遍进入了服务业时代,工业重要性对各国经济都已经降低了。而服务业,在之前就保持的较为畅通,金融和航运收到的打击并不大。

  三国逐步增长,许多小国开始受益。因为一些国家也被邀请加入关税条约,对外贸易对东亚三大帝国这种上亿人口规模的发达经济体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但对一些小国影响极大,因为大国几乎没怎么增加的出口量,对一些小国来说可能就是翻番的概念。

  高丽、倭国迅速恢复,并快速扩张起来。西辽帝国也通过出口石油,经济开始强劲增长。

  印度黑女真帝国的工业化也步入了快车道。这个国家,前些年经历了一场大范围农民起义,皇帝一度出逃。在大燕帝国的支持下,才没有像以前的伽色尼帝国、奴隶帝国一样改朝换代。

  这个国家的工业,在欧战期间也大幅增长,棉纺织工业等优势工业几经波折终于完成了工业化。其他产业也发展起来。但内部凝聚力依然松散,回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几大宗教和十几个派系,以及数以百计的语言和民族,将内部割裂成许多不同认同的团体。

  这些宗教相互竞争中不断发展,也出现了适应现代文明的改革。还因为跟大燕帝国接触,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这些宗教都从事金融业,是印度金融业的主力军。在社会中下层,这些宗教起到的组织力,比政府更大。

  步履蹒跚的印度快速发展,对世界增长贡献意义很大。而且如今他们也能够自保,拥有了新式武器和军队,现代武器抹平了个人作用,人力优势变得更重要,印度政府有勇气向英法说不,所以欧战期间,他们大幅度提高了关税,保护本国工业。战后,英法也无法重新迫使印度签订不平等条约,自由竞争之下,工业革命前他们的商品都无法进入印度,现在就更不可能了。

  印度人进口的主要是机械产品,主要是大燕帝国和宋国提供。

  在印度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工业生产超过农业成为最大经济部门之后,大燕帝国建立的关税体系,已经容纳了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人口。其中高丽、日本都已经是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国家,西辽人口也达到了三千万。印度人口三亿多,大燕帝国则有六亿人口,东洲汉国和南洲宋国人口也都奔向了一亿五千万,关税同盟的工业化人口高达十亿。

  人类世界,首次开始在一个十亿规模的基础上爆发协作分工效应,经济不增长才怪了。

  但欧洲国家大都拒绝加入关税条约,主要障碍是英法两国,两国很希望出口,但不希望进口,尤其是法国,不希望别国商品进入他们的殖民地,提出法国本土可以降低税率,本土有庞大工业体系自保,但殖民地没有,殖民地是他们本土的保留地。

  德意志帝国则根本没被邀请,不把债务还了,把非法没收的外国财产归还,他们是不可能被外界接受的。

  就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走上正轨,欧洲随着法国的恢复,也开始步入增长的情况下,战争再次爆发。

  这一次,是德意志帝国入侵了东欧。入侵的理由还是民族问题,因为斯拉夫人破坏德意志人族群。

  情况也属实,因为基辅罗斯帝国也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在种族仇杀中建立起来的,极其排外,跟德意志帝国是一丘之貉。在基辅罗斯帝国西部,一些躲过仇杀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存活下来,但长期被排挤。

  在过去的波兰、波西米亚和基辅罗斯之间,有一个叫做鲁塞尼亚的公国,生活着波兰、德意志和斯拉夫人。经过多次清洗之后,斯拉夫人占主要比例,但波兰和德意志人相加达到四成左右。

  这里经常会有民族冲突,终于再一次激烈的族群械斗之后,德意志帝国出兵了,要求将德意志和波兰聚居区割让给德意志帝国,遭到了基辅罗斯帝国的拒绝,战争就此爆发。

  但真正的原因,则是方方面面的。经济冲突是主要愿意之一,德意志帝国这几年工业恢复的不错,技术和产量同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海外市场还不如以前。农业则持续凋敝,不得不进口大量农产品,而东欧是主要进口地。可是德意志帝国进口了大量基辅罗斯帝国农产品,基辅罗斯帝国却不从德意志进口工业品。

  德意志帝国一直希望跟基辅罗斯帝国签订排他性贸易条约,要求对方进口自己的工业品,而德意志帝国则大量进口对方的农产品。但基辅罗斯帝国不接受,他们向德意志帝国出口农产品换来的外汇,转手从法国进口拖拉机,基辅罗斯帝国农业生产越来越机械化,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大量斯拉夫企业家在高关税保护下,建立起了棉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丰富的资源还能大量向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煤铁资源的法国出口。

  英国则大量向基辅罗斯帝国输出资本,该国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中,英国资本占了一半。

  军事上,基辅罗斯帝国也跟英国同盟,并且跟法国走的很近,只是法国不想再次战争,所以法兰西帝国如今执行的是不结盟主义。

  因为欧洲的法国不参与任何军事同盟,导致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独霸一方,跟南欧大量小国签订了带有保护性质的条约,塞尔维亚、波斯尼亚这些国家都依附于德意志帝国,是德意志帝国工业品的保留地。

  只有基辅罗斯帝国不肯屈服,因此德意志帝国打击基辅罗斯帝国是迟早的事情,欠缺的只是一个契机,种族冲突提供了这个机会。

  入侵发生之后,英国起初十分暧昧,不肯给基辅罗斯帝国军事保证。双方虽然有军事同盟,但条文是可以有不同解释的。基辅罗斯帝国认为德意志帝国已经入侵了他们,可英国人却认定只是边界冲突而已。

  基辅罗斯帝国此事只是一个工业产值刚刚超过农业的初级工业国,发达程度跟一战时期的俄罗斯帝国相当,人口也只恢复到四千万,远远无法跟高度工业化的德意志帝国抗衡。因此,没有英国的保证,他们不敢奋起抵抗。

  德意志帝国看到吞并鲁塞尼亚后,基辅罗斯帝国都不敢反击,以为这个国家懦弱,进一步提出要求,想要让基辅罗斯帝国跟德意志帝国签订排他性的贸易条约。

  这时候英国急了,一旦基辅罗斯帝国也像其他中欧小国那样,被德意志帝国控制,下一个就该英国自己了。于是英国大使向基辅罗斯帝国做出了保证,同时向德意志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对方撤出东欧。

  德意志帝国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将其视作是英国在做战争准备,悍然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入侵,直接吞并了诺夫哥罗德公国,并声称这里自古就是德意志的土地。基辅罗斯帝国随即宣战,英国随即宣战。

  大战爆发之后,英国人出动海军封锁德意志帝国海域,但迟迟不肯派陆军登陆。反而四处进行外交活动,一边希望法国参战,一边要求盟友宣战。

  德意志帝国却是行动派,他们早就做足了军事准备。长驱直入,直指基辅。而且只用了三个星期,就接连打垮基辅罗斯军队,打的还都是歼灭战。先后在诺夫哥罗德,梁赞俘虏了百万斯拉夫军人。接着包围基辅,攻陷基辅只用了三天。

  基辅罗斯帝国投降。

  它毕竟不是俄罗斯帝国,没有大后方,东方是女真帝国领土,纵深不足以应付新时代的飞机大炮坦克车驱动的闪电战。

  基辅罗斯帝国的土崩瓦解,让英国人猝不及防,他们的封锁此时都还没完成,德意志帝国的潜艇神出鬼没,飞机频繁轰炸英国本土。

  以极低的伤亡,灭亡了基辅罗斯帝国,让腓特烈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成为德意志人狂热崇拜的英雄,但波兰人则没那么支持。本来在白女真帝国和波罗的海共和国时期,波兰人跟德意志人一样,都是主体民族。可是腓特烈建立军政府后,波兰人就沦为二等民族,腓特烈可能是德意志人的英雄,但绝不是波兰人的。在腓特烈政府中,波兰人无法担任要职,在腓特烈的军队中,波兰人最多只能做低级军官。

  面对德意志一统中东欧,从海空两线进攻英国本土的窘境,英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感到了绝望。英国人狡诈,但英国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认怂。这点上,让他们面对任何势力都敢争一争,比如长期跟东亚帝国竞争,跟东洲汉国发生过两次战争,跟大燕帝国长期争夺南非。

  经过初期的惊讶之后,英国人坚定信心要抵抗下去。英国海军足以保护本岛安全,将大量资源投入空军之中,开始进行起了不列颠空战。

  经过一年苦战之后,英国人开始理顺思路,法国是铁了心不会参战了。多次战争,将法兰西的脊梁骨彻底打断。但斯拉夫人还没有屈服,基辅罗斯帝国是投降了,但斯拉夫人并没有。在广袤的东欧大地上,无数游击队自发组织起来。英国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支持这些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的存在,可以拖住德意志大量兵力。

  英国还在国际上游说,四处宣扬德国威胁论。得到欧洲之外大多数国家支持,对德国进行谴责和封锁。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因为英国的封锁已经切断了德意志帝国的贸易通道。德意志帝国从海外进口的必须战略资源,比如钨矿等资源,都是通过中立国转口的,法国人是最大的中立国,而且跟德意志帝国有漫长的边界,互相之间有庞大的贸易,除非英国连法国也封锁了,否则不可能阻止德意志跟外界的沟通。

  英国人还没疯到将法国逼到德意志帝国一边。

  战争进行到第二年,英国还是只能被动防守,海军通过布雷封锁德意志港口,空军则始终以劣势兵力跟德意志空军进行空战。防御德意志帝国登陆演练不断进行,至于反击,英国国防部连计划都没制定,因为完全找不到可能的登陆方向。法国不参战英军就无处下脚,北欧国家被德意志帝国吓怕了,虽然没有结盟,可瑞典的工业和资源可是全力为德意志帝国生产军需物资,德意志帝国本国的工业甚至没有进行战争动员。

  德国都没用力,英国却疲于应付,这样的差距,让英国人很难乐观起来。但他们就是不服,不接受谈判。

  英国人找不到立足之地,德军给英国人制造了一个。德军在第二年夏天,悍然南下,侵入了瓦拉几亚平原,攻打这片平原,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农业用地,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拥有欧洲唯一的大油田。

  而这里是属于东罗马帝国的,东罗马帝国虽然衰弱,可跟英国结盟,之前为了不引来德军而没有宣战,英国人是支持他们不宣战的,因为担心一旦宣战,东罗马帝国保护不了自己的国土,油田反而落入德意志人手里。

  现在则没有选择了,德军的闪电战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控制了瓦拉几亚平原。可东罗马人顽强守住了巴尔干山脉,给英军登陆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第一批十万英军登陆,以及大量空军转场到这里,大大缓解了东罗马帝国的抵抗压力。

  英德在巴尔干地区大打出手,德军的机械化优势发挥不出来,英国人看到了胜利希望。

  英国的人力资源厚度比不上德国,但潜力很大。大量殖民地军队开始武装起来,许多斯拉夫游击队也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英国,加入英军作战。

  战争打到第三年,英国人已经很确信自己不会失败了,因为经过惨烈的空战消耗,德军逐渐停止对英国实施轰炸,因为损失的飞机太多了,德意志的铝合金工厂已经供应不上。

  德军在东欧遭到的抵抗越来越激烈,因为他们对斯拉夫游击队进行报复式镇压,出现游击队的区域,平民也会被屠杀,反而激起了更大规模的游击队反抗。

  一些流亡海外的基辅罗斯帝国贵族,组建了临时政府,跟国内游击队建立联系,为他们筹款,支持他们继续抵抗。同时德军停止轰炸英国后,英国人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反而主动轰炸德意志地区,结果激怒了腓特烈,展开了反击,两国空战中断不到半年,再次开始爆发。

  两国之间也不是没有和谈的可能,只是英国不接受。他们对海峡安全有恃无恐,德意志帝国反而不太在乎英国,称霸欧洲大陆就够他们折腾了。但英国无法接受欧洲大陆有一个霸主。

  英国还可以借用世界资源打这场战争,因此自忖长期战争对英国有利。决定耗死对手。

  只是谁也没想到,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闯了进来,东洲汉国第三年底就参战了。

  让东洲汉国参战的原因,是因为德意志帝国的潜艇战。

  英国本土资源稀缺,东洲汉国则资源丰富,大英帝国在战争中投入主要精力在个别军工领域发展出不输给德意志帝国的生产能力,比如航空工业,但原材料无法自己。飞机制造需要铝,铝是一种高耗能产业,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就是东洲汉国。

  另外东洲汉国还提供了英国本土需要的绝大多数粮食、棉花、石油资源。战争期间,东洲汉国成为英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已经超过了英国和刚果河殖民地的贸易量。

  英国以前是航运大国,可潜艇战让英国自身的运输有些供应不上,东洲汉国不是什么航运大国,但宋国是世界级航运大国,承担了大量运输业务。

  大概是因为军事文化影响,德意志帝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颇为野蛮,对中立国商船不太友好,警告之后往往会直接击沉。在欧洲人的传统中,交战国有权相互封锁对方,这是一种海洋强权对外推行的原则。英国宣布封锁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也宣布封锁英国。面对中立国商船,他们合法处理方法有逼退,军舰通过威胁,浪翻等方式迫使对方前往第三方港口,不听警告的,还有权扣押。但直接击沉是非法的。

  德意志帝国发现通过警告等方式,无法断绝东洲跟英国贸易,潜艇也很难俘虏商船,一些军舰还会伪装商船钓鱼,隐忧德意志潜艇浮出水面,结果开炮击沉潜艇,还有一些商船上装备了深水炸弹和声呐,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潜艇浮出水面的任何行为,都十分危险,于是强硬的德意志帝国公开宣称,将会击沉任何前往英国的商船,无论国籍。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南洲宋国商船被击沉。但上面的货物都是东洲汉国的,论起严重程度,其实没有历史上一战中美国游轮被德军击沉那么严重,因为无辜平民牺牲的并不多。如果是宋国的话,问题也没有多么严重,可东洲汉国却是一个不怎么隐忍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先驱,是一群流寇,罪犯,生番,是从历史里摔打出来的国家。这些年虽然没有参与过世界性大战,但战斗意志就没停过,为了控制玛雅运河,他们连丛林地区的玛雅都征服了。玛雅人现在只能在玛雅雨林里自立,北方玛雅人全都被编户齐民了。

  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刚性极强。而且也并不认可欧洲人的传统,他认为他想跟谁做生意就跟谁做生意,胆敢击沉本国商船,哪怕是搭载本国物资的友邦商船,那也不行。加上确实有一些东洲汉国的随船平民死亡,在警告无果之后,东洲汉国向德意志帝国宣战。

  东洲汉国宣战之前,才有不到三十艘商船被击沉,而英国自己被击沉的商船数量,早就超过了百艘。所以这对英国是一个意外之喜,因为他们还不认为这种程度的冲突,到了该进行战争的程度。

  英国之前一直在做的预案,其实是担心随着潜艇战的继续,东亚航运公司不肯继续承接运输业务后,英国该如何保证运输安全。他们做好了分段护航的主张,打算启用危险和漫长的北方航线,结果东洲汉国直接参战了。

  其实里面还有更复杂的原因,那就是德意志帝国跟东洲汉国之间的旧怨。当年腓特烈上台,没收了大量外国人资产,其中大量资产就属于东洲汉国商人所有。要知道上次战后恢复中,支撑德意志帝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主要就来自东洲汉国的黄金。来自东洲汉国的投资,一度占据德意志商业资本中的三分之一。

  这么庞大的资产,被腓特烈这个暴君说查封就查封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东洲汉国高层,早就有教训德意志帝国的意图,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而已。

  东洲汉国的参战,极大的改变了英国面对的战争局面。首先从物质上立刻压力下降,东洲汉国虽然没有提供援助,可是却向英国派遣了一直规模庞大的空军部队。这个国家拥有庞大的飞机生产能力,是世界上航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已经大规模将飞机投入民用市场。拥有大量飞行员资源,一声令下,空军就组建起来了。

  培养飞行员十分困难,英国之前空战中只能以少打多,除了飞机生产限制之外,飞行员是最大的制约。

  东洲汉国这两项恰好都不缺,他们的飞机制造厂立刻转产各种型号的军用飞机,有的型号甚至是英国技术,因为英国从这里采购,提供了全套图纸。

  东洲汉国的参战,用了三个月时间,将德意志帝国空军彻底驱逐出了大不列颠的天空,英国人再也听不到刺耳的警报声了。然后双方还开始对德意志帝国施行战略轰炸,采用大型民用客机改装的战略轰炸机,开始了对一座座德意志城市的地毯式轰炸。

  这种战略形势的改变,让英国军事家非常兴奋,他们甚至认为,光靠战略轰炸,就能摧毁德意志工业,赢得这场战争。

  但他们还是把战争想简单了。
sitemap